楞嚴經

楞嚴經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譯,10卷。般剌密諦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製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 [ 詳細介紹 ]

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淺釋說:早於天臺智者大師研誦法華而創立三觀,後遇梵僧,與智者曰:“此與天竺楞嚴意旨相符。’智者聞後輒嚮西方叩拜,冀能一觀楞嚴的意旨,不料這麽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終未能得見這部楞嚴經。
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使他的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併且更加精進。他併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歴七〇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諦於是剖膊出經,併誦出,與另外兩位法師一起譯成漢音,房融筆受。大師如此艱辛冒險,乃至不惜榮辱、身命,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併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嚮;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歴代在打禪七之前,古早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也常[抱怨]諸註本都有許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歴代大德註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糊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復述一遍,乃至幹脆略而不提的也有。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更增加學者在理解上的睏難。

本經梗概
楞嚴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併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從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嚮;最後廣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
《楞嚴經》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併且指出各種對治之方。依《楞嚴經》末法眾生可於此正法得正知正見,而不被邪魔外道誑惑。
本經的基本結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歴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會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從此經首阿難啟請,世尊許說,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起,一往七徵八辯,始則決擇真妄;且雲妄不是真,以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如;以至四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和融,方顯妄即是真;從淺洎深,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理。
從富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謂此藏體雖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纖悉不遺。如摩尼珠其體雖凈,具有圓照之用,而能隨方現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即不空如來藏。
從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等起,至即常樂我凈等,文有二章,幾三百言。謂此藏性其體清凈,能應能現。如摩尼珠其體凈圓,凈故非色,以即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體凈圓,凈故非相,以即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離,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即空不空如來藏。
阿難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繼請圓修,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嚮大眾開示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圓通章],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展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至若四種清凈明誨,四重律儀,建立道場,五會神咒,即是圓通加行。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於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此外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