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譯,10卷。般剌密諦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製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這時候,如來弟子富樓那從座中起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禮如來,並對如來說:大威德的世尊啊!你最善於為眾生演示如來佛法第一義諦。世尊,你常常推舉我是「說法第一」,現今我聆聽如來的微妙法音,就像聾人聽百步之外的蚊蟲鳴叫。本來我不能看見,現在更不得有所聞見瞭。佛雖然已宣示瞭如此妙明法音,使我等拔除疑惑,但是現在我仍然不能詳解這第一奧義,不能達到無疑無惑的境地。世尊啊!阿難他們雖然有所開悟,但是積聚的煩惱並未漏除,法會中許多已盡滅種種煩惱的修習者,既使在領承瞭如來所說的法要之後,仍然存有疑惑。世尊,如果世間一切根塵,一切蘊、處、界,就是如來所說五蘊,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且都是如來自性,本然清凈,為什麼他們突然現出山河大地等等有為相,而且這些有為事物相續相繼地遷變流轉,周而復始?另外,如來又說地、水、火、風等本性圓融,盈佈法界,湛靜常住不動。世尊,如果說地性遍在,那麼,什麼地方去容載水呢?又如果說水性遍在,就不會有火生出。為什麼又說水和火都遍在於虛空,相互間並不抵觸逼迫?世尊啊!地性阻塞障礙,空性虛廓通闊,為什麼說這二者都遍在法界而並不抵觸競爭?我不知這個奧義的根本所在,祈願如來流佈慈力,撥開我等心上迷雲。說完這些,富樓那即五體投地,渴盼如來發佈無上教誨。

  這時,如來告訴富樓那以及法會中其它漏盡無學與各位阿羅漢:今日如來在此楞嚴法會中宣示瞭無上勝義,但你們這些聲聞修行者和所有未能明瞭空和無空的二空奧義的修行者們,以及所有回向上乘阿羅漢的修者,都能獲致成佛的唯一寂滅湛靜境地,都能駐持在菩提道場,也能登上無上修行的道路。你們仔細諦聽,我將為你們宣說。富樓那和大眾一起默然承聽如來法音。

  如來說:富樓那啊!正如你所說,世間一切本然清凈,為什麼突然現出山河大地?你沒有聽如來宣說覺的真性是無上的明,是無上認知瞭別智慧,本真的覺亦是認知瞭別的無上靈明嗎?富樓那說:世尊,我曾常聽聞佛宣說這個義諦。如來說:你所說的覺明,指的是覺的本性是無上認知瞭別智慧呢?還是隻是無瞭別智慧的覺,即不明的覺,而我們則要去明瞭它,所以稱它為明覺?富樓那說:如果以不明來稱名覺,那麼覺就無聽明瞭,如來說:如果覺沒有能認知別的明的智慧,那就不會有什麼明覺。有無覺的事物,但是沒有無明的事物,無明也不是覺的湛凈妙明,而是癡暗。覺的本性一定是明,即一定是無上認知瞭別的智慧,妄亂生起,欲去認知瞭別這個覺的體性。覺知的體性並不是能被認知瞭別的事物,所以,覺知的體性,如果依妄想認知而成為對象,覺知就被會妄亂建立起來,其巳經是妄亂的建立,從而依此妄立的覺知,就生發起作的種種妄亂作為。妄亂覺知一經功用,就在本來的無同無異中,分成瞭覺知的主觀自我一方面,和覺知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從而生發相異出來,相異中又迭加相異,並且隻能在此相異對立之中建立起種種相同,在覺知的相同與相異間互相又生發顯示,因此又產生瞭無同無異的事物。這樣相互間雜亂搖動,和相互間的依持、對待,就生發起瞭種種煩勞作用,煩勞久瞭就生發出塵物世界。塵物世界間事物的種種相互擾動混雜,引起瞭塵物世界的煩勞、煩惱,由此也生發起瞭世界。平靜不起擾動,就成為虛空。虛空間隻是同一,塵物世界間隻是對立。而這當中無同異之分的,都是有為法界。

  覺知的認知瞭別本性是空,由於妄想執起而晦昧不明,覺知間的對立、異同生發起搖動,於是有風輪執持在世界之中。依持著虛空生出搖蕩,堅執欲明之心凝結,於是有滯礙事物的生起,那些金屬物,就是因明覺而建立起來的硬形物質,於是有金輪出現保持看各方國土。堅硬的東西成為金寶,搖動的東西成為風力,風和金相激相摩,於是有變化無端的火光生起。由於這些事物體上有水氣出來,水氣被火蒸發上升為水,於是有水輪含蘊瞭十方世界。火向上升騰,水向下降落,它們交相生發建立起形質物體,濕的成為大海,幹的成為陸地。如此情形,所以大海之中常常會有火光騰起,陸地上常有江河流註。水勢弱於火時,就聚結成為高山,所以山石相擊能出火光,山石碎融瞭就成為瞭水。土勢弱於水時,就抽形成為草木,所以林木被火燒以後就會成為土灰,擠壓林木就會擠出水來。這種種事物相互為種子而交相妄亂生發,由於這些因緣,世界也就相續相繼下來。

  另外,富樓那,欲明的妄想發生,妄相建立,責任在你不明白性覺的妙明,卻妄想去明白它,一念妄動,妄相就建立起來。所覺知的妄亂一經建立,認知的理序也就不可逾越瞭。由於這個因緣,聽覺不能超出聲之外,視覺不能超出色物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物亦隻能由眼、耳、鼻、舌、身、意等認知而妄亂成立,於是種種見聞覺知就被分別開來。它們又常因欲求思念的作用而相互糾纏,如是分分合合變化無端,靈現一見緣處的一點明色,即生發出色塵,色塵生發就產生瞭想念,不符合想念的色塵互相間對立仇恨,符合想念的色塵間就融合為愛欲,愛欲流行結成種子,想念集納於根門,就結為胚胎,如此交相作用下,吸引各種相同的欲求思念,於是有種種因緣關系,由精血孢卵而胚胎成形等過程,而產生種種胎生之物、卵生之物、濕生之物、化生之物,這些生物都是隨其所感而生發出來的。卵生之物生發於想念勝妙境的妄念,胎生之物有情於欲樂境而生發,濕生之物往附於新境而生,化生之物厭離於舊境之可憎而生。如此種種想念,有情、往附、厭離的愛生形式,各自相互間又有種種變化移易,一時之間所有欲求、思念、想象,等等眾生的業力,紛紛逐趨著眾生往這些起伏沈淪的事物之處去受生。由於這種種因綠,眾生也就相續相繼下來。

  富樓那啊!想念和愛欲糾結在一起,相互珍愛不願分離,如此,世間的父母子孫才相生相繼不曾間斷,這樣一類眾生,他們就是以貪欲為本。貪欲和愛戀一起滋生,貪欲便不會停止,那麼,世間種種生物,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等,就會依持各自力量的強弱,相互間競爭吞食,這一類眾生,就會以貪殺為本。人為吃而殺羊,羊死後轉為人身,人死後又轉為羊身,這樣直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十種生物之間,其生生死死,都是如此吞食殘殺,由此,種種惡業欲求都與生命共生,一直窮盡到未來無際之時永無休止。這一類眾生,就是以貪盜為本。你欠我的命,我還你的債,如此種種因緣,歷經百千劫的時間,都是在生生死死之中。你珍愛我的心,我憐愛你的姿色,如此種種因緣,歷經百千劫的時間,都是在纏裹不清之中。以此貪殺、貪盜、貪淫立為根本,如此種種因緣,惡業果報相續相繼竟不停息。

  富樓那啊!這三種相續的顛倒妄相,都是由於本覺妙明,卻妄為明覺的緣故而生發,由此認知瞭別的妄為而生種種相,由妄亂的明覺而生出山河大地等等。種種有為事相,就是如此相續相繼,次第流轉,都依持著虛妄覺見流轉不息,周而復始。

  富樓那說:如果這個覺見本來是妙覺明見,其與如來本心一樣,不增也不減,於無狀之中忽然現出山河大地以及種種事物,那麼,如來,現在明覺已是妙明空性,山河大地以及種種事物,種種有為習漏,它又怎麼能再生出呢?如來告訴富樓那:譬如有一個迷路之人,他來到一個村落,誤以為南面即是北面,這個迷途之人是因為無明而迷路的,還是因為本覺而生出迷惑的?富樓那說:這個迷途之人,並不是因為其無明,也不是因為其本覺而迷路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明本來就沒有根,又為什麼是因為無明呢?本覺不會生出無明,而說是從本覺生出?如來說:這個迷途之人正迷惑時,突然有一個明白方向的人指示他,令他開瞭悟,富樓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人縱然在這個村落裡有瞭迷惑,以後他會不會又生出迷惑來?富樓那說:不會的,世尊。如來說:富樓那,十方如來佛也是這樣。這個迷惑本來沒有自己的根本,它的本性畢竟是空。本來沒有迷惑,隻有迷惑瞭的覺見。覺見到迷惑,迷惑也就滅絕瞭,覺見並不會再生出迷惑來。猶如眼睛長有翳膜的人會看見虛空中的花,一旦除去翳膜,這花也就從空而滅瞭。這時,忽然有個愚蠢的人,在那空花已滅去的虛空地方,等待著空花再生出來,你認為此人,他是愚蠢還是聰明?富樓那說:虛空本來沒有花,妄見到花的生滅,看到空花已滅的虛空上這已經是顛倒,怎麼還要等待那空花的再生呢?這實在是又癡又狂啊!哪裡還說得上這個狂癡之人是愚還是慧?如來說:正如你所悟解的,為什麼還要問各方如來佛的妙覺明本是空、怎麼才能再生出山河大地呢?又比如金礦與種種金屬物質雜亂處在一起,但是金礦一經過煉成精純,就不會再成為原來混雜的狀態。又好比木頭燒成瞭灰、就不會再成為木頭,各方如來佛的真如菩提涅槃,也是這樣的情形。

  富樓那,你又問,地、水、火、風本性圓融,盈佈一切世間。但是為什麼水火二性並不會相抵觸而毀滅,為什麼虛空及大地等,都是遍佈於形質世界之中,它們本來並不是兼容相和的?富樓那啊!譬如那個虛空,它的形質不是種種物相群集而成,但是它並不拒斥那種種物相在其中生發。為什麼這樣?富樓那啊!那個巨大的虛空,太陽照射時它就明亮起來,雲層遮障時它就昏暗起來,風吹拂時它就搖動起來,天氣澄澈時它便清朗起來,雲氣凝結時它又渾濁起來。塵土聚積就成為土堆,水澄靜就可以映物。這些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些種種不同的事物是從那些事物之中生出,還是從虛空中生出?如果這種種事物是從那些事物中生出的,那麼,當太陽照射時,十方世界全體就是太陽,為什麼會在空中又看到一個太陽?如果是虛空自己生出光明,虛空就應能夠自照,可是為什麼深夜雲霧遮障時,虛空中不生出光亮呢?應當知道,這個光亮,既不是因日而生,也不是因空而生。同時,它既不與太陽相異,也不與虛空相異而生。觀見所見的事物本來就是虛妄的,一定不能指出實體來,就像等候空花再生一樣,隻能結成一個空果而已。還有必要去詰難水火二性不相抵觸滅絕的奧義嗎?觀見的真性隻在妙覺明見,妙覺明心本性圓融,在沒有顯示其虛妄的假相之前,先就融攝瞭水火二性的對立,在本真觀見之中,為什麼要說水、火不相容的呢?本真的妙覺瞭知也是這樣的情形。

  你以為空一旦被認知瞭別,就會有空現示出來,地、水、火、風各自都被認知瞭別時,它們就各自現示出來。如果它們一起被認知瞭別,就會一起現示出來。那麼,什麼是一起現示?富樓那,就如在一團水中現出太陽影子,二個人一同觀看水中之日,他們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就會分別有二個太陽隨著他們走。一個向東,一個向西,並不一樣,但是,我們知道太陽隻有一個,為什麼還要說他們各有一個太陽在跟隨呢?既然各有一個太陽相隨,就應當有二個太陽,為什麼各自看到的卻隻是一個太陽呢?所以,怎樣說都是虛妄,沒有憑據可證明是正確的。富樓那,你以為色境和空境在如來藏中相傾相奪,但是,如來藏卻是隨順著眾生業力,而現示為色境和空境的,並遍在於一切事物之中的。所以,在一切法界之中,顯示種種現象,風吹而有物動,空闊而有澄明,日照而有光亮,雲積而有昏暗。眾生迷悶無知、違背妙明覺見去應和塵物,應和久瞭,便生出種種業力煩勞,於是世間種種形質障礙塵物煩惱生出。我則以為,妙明覺心不生不滅,契合於如來藏中,而如來藏就是妙覺明心、其圓照一切法界。所以在如來藏中,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不動清凈道場遍在於十方世界,一身即含有十方無盡虛空,一毛發類上現示無盡寶剎,坐在微細塵埃裡就可以轉動大法轉。這是因為滅盡塵緣妄境,歸合於妙明的真覺,所以才生發出真如妙覺明性。如來藏本來即是妙圓真心,即是無上圓滿心體,所以他不是認識心,亦不是空境。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風,不是火。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不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亦不是意識界。既不是明,也不是無明,亦不是明和無明的滅盡。如此乃至既不是老,也不是死,亦不是老和死的滅盡。不是苦,不是集,不是滅、亦不是道。不是智慧,也不是得法。不是佈施,不是善性,不是精進,不是忍辱,不是禪定,不是般若智慧,不是波羅蜜多究竟彼岸,這樣直到不是如來,不是佛,不是三藐三菩提心,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住,不是歡喜,不是本我,亦不是清凈天。因為如此既非世間也非出世間種種事物境界的緣故,所以如來藏的本真明妙心體,既是認識心,又是空境。既是地,是水,是火,又是風。既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聲、香、味、觸、法。既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也是意識界。既是明,也是無明,亦是明和無明的滅盡。既是苦,是集,是滅,也是道。既是智慧,也是得法。既是佈施,又是善性,既是精進,亦是忍辱,既是禪定、又是般若智慧,亦是波羅蜜多究竟彼岸,這樣直至既是如來,又是佛,既是三貌三菩提心,亦是大涅槃。既是常住,是歡喜,是本我,亦是清凈天。以這樣既是在世間,又是出世間一切事物的緣故,如來藏的本真妙明心體,既遠離一切是,也遠離一切不是,既是一切的是,又不是一切的是。為什麼沈淪於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種種有為事物之中的眾生,以及出世間聲聞、緣覺這些修行者們,都以他們各自所知的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是將世間言說引入到佛的真知真見之中嗎?這就譬如有琴、瑟,箜篌、琵琶這些樂器,它們都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但是沒有靈巧手指的彈撥,那美妙聲音終不能發出來。你與眾生也是這樣,你們的寶覺真心原是各自圓滿生光的,就像我用手指一按,海印之光就熠熠生起,可是隻要你們一舉識心,塵勞就會生起。這都是由於你不能精進求取無上覺道,反而卻貪戀小乘修行,以此小道修行為滿足的結果。

  富樓那說: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本來是圓滿無差別的,但是我從無始久遠以來即遭妄想,長久沈淪在輪回之中,即使今日得皈無上覺道,仍然未能究竟。世尊,既然一切妄念都已滅絕,隻有妙性常存,敢問如來,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妄想,從而自蔽本真無上知見,遭受流轉輪回呢?

  如來對富樓那說:雖然你已經拔除瞭迷疑,但是仍然有疑惑沒有除盡,我且以世間現示的事物再來問你。難道你沒有聽說室羅城裡的演若達多的事嗎?他早晨起來,忽然想起去照鏡子,這時他很喜歡鏡子裡的頭有眉有眼歷歷清晰,卻詫異自己的頭,說是看不到眼睛眉毛,可能這是妖魅的頭吧?一時,他就驚恐無狀狂跑而去。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人為什麼會無故狂跑?富樓那說:這個人心生瞭狂想,再無其它原因。如來說:妙覺圓明心本來即是圓妙的,既然說它生起妄亂,怎麼會有原因呢?如果有所原因,又怎麼說它是妄亂生起的呢?種種妄想並無本因,而是自身由微細而漸粗,次第輾轉相互為因的。迷從迷中集積起來,遍歷世間劫時,雖然佛已經闡明瞭這些,仍舊不能返回到妙圓覺心來。迷惑的原因,從迷疑裡生出。認識到迷疑沒有本因,妄想也是無所依持,既然沒有生起,如何能將它滅去呢?得到菩提智慧的人,就像睡醒的人說夢中之事,盡管心中將夢中之物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怎麼可以取得到夢中之物呢?何況沒有原因,也就是本來一無所有。像城裡的演若達多,怎麼會有原因去驚恐自己的頭沒有瞭呢?如果狂性一停下來,頭不是仍然在自己身上嗎?實際上即使狂性不停息,頭也從來沒有遺失啊!

  富樓那,這就是妄想的本性,它是因為什麼而能存在呢?隻要你不去追隨世間相續,眾生相續和業果相續,斷絕這三種緣,殺、盜、淫這三種惡業的細因就不會生起,那麼,你心中如演若達多一樣的狂性就會歇止下來,狂性一旦歇息,就圓滿成就瞭菩提妙心。無比凈明心本來遍在於法界,並不是因人才得到,為什麼要去辛勞精勤去修證它呢?這就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縫隙中有如意寶珠而不自知,反而卻因為窮困到他鄉去奔走乞食。雖然他貧窮,但是寶珠並沒有遺失,這時,突然有智慧之人指示出來,於是他便能隨心所願,過瞭富裕的日子,這時,他才悟解到,神珠自己本有,並不從外而得。

  這時候。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對如來說:世尊宣示之貪殺、貪盜、貪淫三種惡業,又宣示瞭斷絕三種相續的緣,三種因就無從生起,然後像演若達多那樣的狂性就會歇止,狂性歇止即是菩提,菩提遍在法界並不因他人而有。這裡因緣的作用皎然分明,為什麼如來要完全放棄因緣的說法呢?我就是悟解到因緣的道理才得開悟的啊!世尊,不止像我這樣年少無知的有學聲聞修習者是這樣,既使是今日法會中的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他們都是從老婆羅門修道者那裡聽聞到佛所說的因緣之後,才發心開悟而成就無漏智慧的啊!如來今日說菩提妙心遍在法界,不是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裡拘舍犁等外道修行者所說的自在自然,不就成瞭佛法的一義諦瞭嗎?懇請如來垂賜悲心,開啟我的迷悶吧!

  如來告訴阿難:正如城中演若達多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滅除,那麼不狂之性,自然而然就現示出來。關於因緣與自在自然、其道裡到此為止。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就是他的頭,是他的頭就是自然自在,不然的話,就不是他自己的頭。是什麼因緣使他驚恐狂走呢?如果頭是自在自然的,是因緣而使他驚狂的,頭又為什麼不是自然自在?是因緣的緣故使其遺失的。頭本來就在,既使狂性妄亂生起,它也沒有變易,又何必要什麼因緣呢?如果說狂性本身是自然自在的,未狂之時、狂性又潛藏在哪裡?如果說不狂也是自然自在的,頭本來就不是妄念所認為的那樣,又為什麼要狂走呢?如果悟解到自己的頭本來即在,是識性發狂使其狂走,那麼,你就會知道,不論是說因緣,還是說自然自在,都隻是戲論而已。所以說,斷絕三種相續之緣,即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生滅心就滅除,這隻是與生相對而言的滅,依然是生滅,隻有生生滅滅滅滅生生都滅盡,沒有任何的造作功用、才是滅生都盡。如果有自然自在之物,那麼就該明白這個自然心生起,生滅心就滅除,這也是生滅。沒有生滅的,才叫做自然。就如世間種種事物雜和成為一體,叫做和合性,那些沒有和合的,即稱為本然性。本然的不是自然的,和合不是並合,並合與自然都不是,以至於離和合也都不是。這一句才真正叫做無戲論法。到瞭這個地步、菩提涅槃還在遙遠之處,不是你歷經劫難辛勤修習就可以證明的,既使你憶想著十方如來佛,誦持著十二部經,以及知道無可計數的妙理,也隻能有益於種種戲論而已。你雖然談論著什麼因緣、自然,似乎也明白肯定,人們稱你為「多聞第一」但是,這積集瞭許多劫的多聞熏習,並不能使你免離摩登伽女的魔咒,還須如來佛的大神咒去熄滅摩登伽的淫火,令其得阿那含果位,永斷欲界妄念,入佛成就精進,令其愛河幹枯,這才令你得到解脫。阿難啊!雖然你多少劫時之中都憶持著如來的密義妙嚴,還不如一日發心修習無漏智慧,遠離世間愛憎二種苦。就像摩登伽女過去世是淫女,一經神咒之力銷除瞭愛欲,就入法中成為比丘尼,與羅侯的母親耶輸陀羅,一同悟解瞭自已的宿世因緣以及歷世因緣,悟解到貪愛是苦,於是一心修習無漏智慧,或許,因此而能掙脫塵世煩惱糾纏,蒙受佛的授記。你怎麼還自己欺騙自己,讓自己滯留在種種聽聞之中呢?

  阿難以及會中大眾承領瞭如來的教誨,消除瞭疑惑、悟解到瞭實相,一時間身輕意安,得未曾有過的欣喜。此時阿難又悲泣起來,他頂禮佛足,長跪合掌並對如來說:無上大慈大悲的清凈如來佛啊!您開啟瞭我的心地,宣說這些種種因緣,以方便說法提攜我們這些迷晦之人出脫苦海。世尊啊!今日我雖然領承瞭如來法音,知道如來藏中妙覺明心遍在十方世界,涵育著十方國土,以及清靜寶嚴妙覺王剎,但是如來又斥責我的多聞並無用處,對修習無上智慧並無益用。我現在就像是一個在旅途中飄泊的人,雖然蒙受天王賜予華麗屋宅,但仍然找不到屋宅的大門進去居住。懇請如來垂賜大悲心、為我及法會中仍然蒙昧的修行者們開示,令我們能夠舍棄小乘教法,究竟如來無上涅槃,歸本於無上正道,令一切有學修者攝伏往昔的種種攀緣妄心,得獲一切法的總持而不散逸,得入佛的無上知見。說完這話,阿難即五體投地,與會中眾人一心期待佛宣慈旨。

  這時,如來哀憫會中這些聲聞、緣覺修行者們未能瞭知菩提心,同時也為佛滅度後,末法時代之中的眾生們,發菩提心,開示無上乘妙修行的道路,如來對阿難及大眾們宣示:你們決定發菩提心,不畏艱難不生疲倦去求取如來無上正等正覺正三摩提、就應當先明白最初發覺菩提心的二種決定不移的道理。

  什麼是初發菩提心的二種決定不移的道理?

  阿難,第一個道理是說,你們想要舍棄聲聞、緣覺修行,修習菩提乘,得入佛的知見,就應當審視因地發心與果地的覺的同和異。阿難,如果你是因地發心,即你的發心有所原因,並且以生滅心為修習的本因,從而求取佛乘,達致不生不滅境地,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就應當觀見到一切世間形質器物世界的種種事物,都在變化滅絕之中。阿難,你看這個世間一切造作成立的事物,有什麼是不會毀壞的?但是你從未看到過毀壞的虛空。為什麼呢?虛空不是可以造作成立的,所以不會毀壞。而你身體中的堅硬事物就是地性,濕潤事物就是水性,暖熱事物就是火性,搖動事物就是風性,四大相互纏裹,就分裂瞭你湛圓妙覺的本心,成為視、聽、覺、察種種功能,至此,你就陷入五重迭置的惡濁之中,

  而什麼是濁?

  阿難,譬如清水本是清凈湛然,塵土灰沙,其本質是滯礙堅質,二種事物本性不同,不相融洽。如果世間的人將塵土投進清水,塵土就失去瞭滯礙本性,水也失去瞭湛凈的本性,看起來渾渾泊泊,這就叫做濁,你們的濁有五重,其形其狀也是這樣。

  阿難,你看到虛空遍在於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能認識到空和見不可分,有見即有空,有空即有見,空即是見,所以有空而無空的體,見即是空,所以有見而無見的覺知,如此見與空交織妄成,這是第一重濁,叫做劫濁。你的身體由四力大捏合而成,見聞覺知種種知覺的局限使你產生滯礙,水火土風的旋轉使你能知覺,四大與覺性如此妄亂交織,這是第二重濁,叫做見濁。在你心中憶想記誦,生發起認知覺見,從而現出六根六塵,它們離開塵物無自己的相,離開覺知無自己本性,如此二種矛盾,也隻能是妄亂交織而成,這是第三重濁,叫做煩惱濁,你朝夕之間都在生滅之中不曾停息,但你的知見卻每每想要滯留於世間,可是你的欲求業力又常要追隨於種種環境,如此妄亂矛盾交織而成、就是第四重濁,叫做眾生濁。你們的見聞本來並沒有差異,由於種種塵物的隔絕,莫名的差異就由此生出來,本性上你們可以相知,但是一經適用見聞,你們之間就生出對立,從而使同和異失去標準,如此妄亂交織而成,是第五重濁,叫做命濁,

  阿難,你想要讓你的見聞覺知能夠契合於如來的常、樂、我、凈四種涅槃功德,就應當選擇識生死的根本,依憑不生不滅圓湛妙性而建立,以此湛凈妙性去旋轉種種虛妄生滅,歸返本覺,得獲本真明覺的無生無滅的真性,這才叫做因地心。以此為因地初心,然後方能圓成你的果地修證,這就像是澄清濁水,將其貯藏於靜器之中,盛器長靜不動,泥土灰沙等就會沈淀,清水就會現出。這就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去掉泥土,澄純清水,就叫永斷根本無明,此時,認知瞭別是精純無雜,其中一切變現出來的事物都不能成為煩惱阻礙,都能契合於涅槃清凈妙德。發覺菩提心二種決定不移的道理中第二個是,你們決定發菩提心求取無上菩提,於菩薩乘中生出大無畏勇猛,決定舍棄種種有為相,就應當詳審出煩惱的根本,本是從無始中來,因業力的發動而滋長生發。並且,還要詳審是誰在造作,誰死領受。

  阿難,修證菩提如果不能詳細審視煩惱的根本,就不能知道虛妄根塵在哪裡發生顛倒。不知道顛倒處,怎麼去降伏它呢?又怎麼去求取如來果位呢?阿難,你看世間的人在解結,但又不知道結在哪裡,怎麼知道如何去解開它呢?但當你欲解結時,你不知虛空已經被你肢解分裂瞭。為什麼呢?因為虛空並無形相,本來就無結可解。如果虛空被肢解,這就無異於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攀緣知見等、都是竊賊的作為,都在盜竊自己的寶藏。由此無始以來眾生世界就生出種種纏繞束縛,沉淪於器物世界而不能自拔。

  阿難,什麼是眾生世界?世對時間而言,就是遷流輾轉,界對空間而書,就是方位界限,你應當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為界,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方位有十個,世數有三個,一切眾生的妄亂交織,就在這當中貿然遷流、與世和界相互牽涉。雖然設立瞭十個方位界別,並且各自定位分明,但是世間隻看到東、西、南、北、上和下沒有定位,這是因為中間方位難以定位。東、西、南、北這四個數是分明的、將它與世的數相乘,那麼,就得到瞭一十二這個數,再將一十二這個數與流變的世數作三次重迭計算,就有瞭無計數量來總括這個世界。

  阿難,你再在這當中去判斷它們的優和劣。眼睛可以看,但眼睛後面的卻看不到,而眼睛前面的能夠看見,這是後暗前明,前面的全明,後面的全暗,左面、右面可以看到的各是三分之二,總括來看,眼睛的功德並不在全面,三分功能之中,就缺失瞭一分。所以眼睛隻有八百種功德。耳朵能周遍聆聽,十方聲音都能聽到,聲音升起時,可以聽到遠和近,聲音寂止時則能聽到無邊無際的寂靜,所以,耳朵圓滿瞭一千二百種功德,鼻子可以嗅聞,吸入呼出,有出有入,但是兩孔之中則不能嗅聞,所以,鼻根的功能也是三分缺一,隻有八百種功德。舌可以用來宣揚世間與出世間種種智慧,其可言說各種各樣,道理無窮無盡,所以,舌根圓滿瞭一千二百種功德。身體能夠觸知,能夠知覺到舒適與不適,但是須觸摸時才能夠知覺,離開瞭觸摸就不能夠覺知,這當中,觸摸時占二分,離開時占一分、於是檢驗身根,也是三分缺一,所以,身根隻有八百種功德。意識能領會到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物,這其間種種凡與聖的事物,無所不能包容、盡其涯際,所以意根圓滿瞭一千二百種功能。

  阿難,你想要逆轉生死欲流,就要回來窮究六根流轉的源頭,從而能獲不生不滅境地。那麼,你應當檢驗這六種受用根,它們當中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是圓通,誰是不圓滿,如果能夠就此而悟解到圓通根本,那麼你就能夠逆轉那無始以來就妄亂交織的業力的流轉,從而能夠循入到圓通之中,或者可以逆溯到六根妄起的源頭那裡,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現在我已將六根的湛靜圓明本性,其本所具足的功德全部顯示出來,他們各自功能就是這樣,你詳細選擇其中可以方便進入的受用根,我會為你發明它的功德,由此令你增進無上智慧。十方如來都能夠在十八界裡一一修行,不論從哪裡進入都能得到圓滿無上菩提,這當中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但是你仍處劣下智慧之中,還不能夠在十八界中圓滿自在,所以,我幫助你,讓你從一種根裡深入進去,隻要此一門仍獲無妄,那麼,全部六種識根就都能夠得到清凈無妄的真知真覺。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為什麼說要能逆轉根塵遷流,隻須返回來深入一門就能令六根一時清靜?

  如來告訴阿難:你現在已經進到須陀洹果位,初入瞭聖道,你已滅絕瞭三界眾生的世間識見。但是你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久遠以來早已積聚瞭無數量的滯礙虛物,這個虛物要經修習才可以斷絕,何況根中虛物的生、住、異、滅,各自有別又齊頭並進,現在你來看面前的六根,它們是一種還是六種?阿難,如果說隻是一種,那麼耳朵為什麼不能看,眼睛為什麼不能聽,頭為什麼不能走路,腳為什麼不能言語?如果說六根就是六種根,那麼,我在這裡宣揚微妙法門,你用六根中的哪一根來領受?

  阿難說:我用耳朵來聽。

  如來說:你的耳朵在聽、關身和口什麼事?但你卻同時用口來問這微妙義,起身領承佛旨。所以,不是一根就是六根,若不是六根就是一根,你的根識不能既是一根又是六根。阿難,應當知道,這個根既不是一根也不是六根。它從無始以來就已經顛倒交替,沉淪於六塵境象,更替於見聞覺知,因此,在圓湛不動的覺性當中,才產生一根和六根等概念和意義。你初入聖道,雖然能夠銷解六根的概念,但是仍沒有最終消除那一根的概念。就如太虛空參合種種器物,由於這些器物形狀各異,所以稱這個太虛空為多種事物相異並存的空,除去種種器物後再來觀視虛空,這空就還是個虛廓澄明的空。其實,這個虛空怎麼會一下是同,一下又不同呢?更何況說它是一個虛空或者不是一個虛空?那麼,應知六種受用根也是如此。

  由於明、暗二相的現示,於妙圓之中湛然生出觀見,觀見精微映現色塵,色塵凝結成為眼根,根的本真原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說眼睛是像葡萄串那樣的物體。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色境塵物。由於動靜二相的剌瀲,於圓妙之中湛然生發聽聞,聽聞精微映現聲音,汲納聲音成為耳根,其本真耳根原來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耳朵體像嫩卷葉,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向聲音塵物。由於通塞二相的激發,於妙圓之中湛然發用嗅聞,嗅聞精微映現香味,香味聚集成為鼻根,其本真鼻根原來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鼻子體像雙垂爪。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香味塵物。由於恬、變二相的涉入,於妙圓之中湛然生發舔嘗,舔嘗精微映現滋味,滋味聚集成為舌根,其本真舌根原來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舌頭像初偃月,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滋味塵物。由於離、合兩種相的摩擦,於妙圓之中湛然發用知覺,知覺精微映現觸摸,觸摸聚集成為身根,其本真身根原來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身體像腰鼓,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觸塵。由於生滅二相的相續,於妙圓之中湛然生發意知,意知精微映現法塵,法塵攬集成為意根,其本真意根原來是清凈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稱意識像幽室見,如此浮根和四塵,一起流逸弛向法塵。

  阿難,此六根依其所見聞的事物,生發出種種覺知來,它對於覺知的對象無精微分別,而是憑著妄亂的知覺去觀見。所以,一離開事物的明和暗,就不能看見,離開聲音的動和靜,就不能聽到。沒有通暢和堵塞,就不能嗅聞。沒有味道的恬適和變化,就不能舔嘗。沒有觸摸的離和合,就不能觸知。沒有事物的生和滅,精微知見就無所安立。如果你能夠不去循守攀緣在動靜、離合、恬變、通塞、生滅、明暗等這十二種有為事物上,而能令其中之一種根以依守攀緣中拔脫出來,返歸到你的真知真覺的自性,那麼,你的真知真見就會發物出來,其餘五種根也能從依守攀緣中拔脫出來,返歸到真知真覺的圓通妙性。這時,你所知所見不是由客塵事物而引發決定。本覺的妙明並不隨根而顯妙用,然而隨寄在一根當中,都可以顯出同樣的妙用,因此,六種根器受用都能夠互相作用與轉換。

  阿難,你難道不知道,在這楞嚴法會中,阿那律托尊者雖然是盲眼卻能夠看見三千大千世界,跋難陀龍神有耳不能聽但是卻能夠用龍角去聽到一切聲音,兢伽神女沒有鼻子卻能夠聞到香味,驕梵缽提侍者雖是牛舌卻能嘗出種種味道,舜若多虛空神沒有形質身體,也就沒有觸覺,由於如來佛放光相助,使他無身亦能觸受,還有那些聲聞修行者,他們已入九次第定,滅掉前五識和第六識,以及受、想兩心所,證得瞭寂然湛靜的境界。就像這個法會中的摩訶迦葉尊者,他早就滅絕意根、滅盡心念,但是,他已是本覺圓覺,從而能夠根根瞭知,並不因心念而去知道事物。

  阿難,如果你的六根已經拔除解脫,那你的自性裡就會發出瑩然如玉的智光,一切浮生以及器物世界間事物的種種變化,都會如滾湯澆冰一般消融凈盡,這時,妄相消除,真相現出,你的智慧相應就成就瞭無上真知真覺。

  阿難,就像世間的人,將觀看隻是寄托在眼睛,這時叫他把眼睛閉上,那麼眼前所見到的隻是黑暗,六根都不能有所知見瞭,連頭和腳都不能辨別瞭,這個人如果用手繞身體摸上一遍,雖然他還看不見,但是手摸到頭就知道是頭,摸到腳就知道這是腳。這就是說,種種根塵認知與根本覺見是相通的。世人因為攀緣在外,所以必須有光明才能看見,沒有光明就不能看見,如果是自性的根本覺見,就能夠不依光明而看見,因此,縱然是種種潛隱不明的事物,都能夠被妙明覺知一一照見。根塵已經消除滅盡,那本覺明心怎麼會不成就圓融的妙用呢?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就像佛曾經說過,因地發心之時就要成就不生滅心,要讓此心常住,那麼,就要與所成就的佛果位相應起來才行。世尊,成佛果位中有七種果德,它們是: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羅摩識、空如來藏、大圓智鏡。它們名稱雖不同,卻都是清凈不染萬德具足的,都是堅固凝結的,像金剛玉一樣的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如果見和聽等離開瞭明暗、動靜、通塞等等塵相,就沒有能知能覺的體性,就像思維著的意識離開瞭法塵事物就沒有什麼本體,那麼,怎麼可以用這些畢竟是斷滅的根性,來做為修心的因地呢?這又怎麼能夠獲得如來七種常住不滅的果位呢?世尊,假如離開瞭明暗,就沒有瞭見,如果沒有法塵事物,意識憶念也就消滅瞭,我前前後後來回究竟推求,覺得本來就沒有我的心體,也沒有我的心的安住之地方,那麼,以什麼來作為因地心去求取無上的覺見呢?如來說六根本來湛靜精微圓常,但是,如果說話自相矛盾,就會成為兒戲的言說。倒底什麼是如來的真實話語呢?我是越來越蒙昧無知瞭,懇請如來降賜大慈悲心為我闕示。

  如來告訴阿難:雖然你博學多聞,但是還沒有得以漏盡、無煩惱,你心中隻知道那些顛倒的宿因,而真正的顛倒現在面前,你又一點不能認識。恐怕你的誠心並不能使你服伏我對你說的道理,那麼,我就用塵俗事物的道理來解除你的疑惑。如來佛實時就令羅侯羅敲一下鐘,然後問阿難:你聽到瞭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我們聽到瞭。鐘聲停止後,佛又問:你聽到瞭嗎?阿難和大眾都回答:沒有聽到。這時,羅侯羅又敲瞭一下鐘,如來又問:你聽到沒有?阿難和大眾都回答:我們聽到瞭。如來問阿難:你說什麼叫做聽到?什麼又叫做沒有聽到?阿難和大傢都回答說:鐘被敲擊發出聲音,我們就聽得到,聲音停息瞭,我們就沒有聽到。如來又令羅侯羅敲鐘,然後又問阿難:你們現在聽到有聲音嗎?阿難和大傢都回笞:有聲音。過瞭一會兒,聲音消散瞭,如來又問到:現在有聲音嗎?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沒有聲音。過瞭一會兒,羅侯羅又來敲鐘,如來又問:你們現在有聽到聲音沒有?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有聲音。如來佛間阿難:你說說,什麼叫做有聲?什麼叫做無聲?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鐘被敲擊有聲音,就叫做有聲,敲擊停下來鐘聲散去,就叫做無聲。如來對阿難和大眾說:你們所說為什麼是自相矛盾的呢?大眾和阿難都立即問到:我們所說怎麼是自相矛盾的?如來說:我問你們聽見沒有,你們就回答聽見,我又問你們聲音,你們就回答聲音,在回答之中,將聽見和聲音混淆不清,怎麼不是自相矛盾呢?阿難,聲音散瞭沒有聲響,你就說聽不到,如果真正是聽不到,那麼你的聽聞就已經滅絕瞭,已經如枯木一般無知無覺瞭。當鐘聲又響起,你為什麼又說你聽到瞭呢?你知道有聲、無聲,都是來自聲音塵物,你有時聽見,有時沒有聽見,哪裡就是你有時有聽聞,有時沒有聽聞。你已經聽見瞭無聲卻要說沒有聽見,什麼是沒有聽見?所以說,聲音在聽聞中自己有生有滅,並不是因為聽聞有時有,有時又沒有。你還在顛倒之中,將聲音誤識為聽聞,難怪你會迷惑昏昧,將常住真心誤識為斷滅之心呢,這確實是不應當啊!

  離開種種動靜、通塞、明暗等等塵相來說聽聞的空性妙用,就好比說,有一個人當在沉睡中,聽到傢人杵米的聲音,在夢中以為是擊鼓聲、敲鐘聲等等,甚至而嗔怪這聲音怎麼隻像木頭石頭的撞擊聲,直到睡醒時,才知道這是舂米的聲音。阿難啊!這個人夢中怎麼能夠憶想起種種動靜、通塞的事物?其實,這個人雖然在沉睡,但是他的聽聞本性並沒有昏昧沉睡。即使你身形銷亡生命遷謝,你的聽聞本性也不會因此銷亡滅絕。種種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便循守攀緣在聲、色之中,追隨心的憶念而流轉在煩惱塵物之中,竟不能悟解到自性的清凈常住的妙用。他們不去循守自性的常住真心,反而去追逐種種生滅事物,由此而生生之不停息於六塵雜染流轉之中。如果離棄生滅事物,循守真心常住,常住真心的智光便現示面前,那些根塵識心一時就應光而銷亡。億想思念是識所攀緣的塵,認知情感即是想所依的垢,一旦遠離如是塵垢,那麼,你的清凈法眼一時就應現智光,那無上真知真覺怎麼能夠不得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