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菩薩章

唐佛陀多罗译,《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後,圓覺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後起立右轉,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已經為我們廣泛宣說了清凈覺悟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眾生獲得了極大無上的利益。世尊!我們聽了您的教誨後,已經取得了開悟。如果佛離開我們而入於寂滅,末世眾生中那些沒有抓住入悟機會的修行者,應怎樣安居來修習證得清凈圓滿覺悟的境界呢?在修習證得圓滿覺悟境界中,三種修凈觀哪一種應該排在首要的位置呢?惟願大慈大悲的世尊,為了諸位與會的大眾和末世眾生,請再行施予我們極大無上的利益吧!圓覺菩薩乞請完畢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此反復了三次,以錶示他的虔誠之請。

  圓覺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妳能為諸大眾和末世眾生咨問如來修行的方便法門,准備以更大的恩澤和利益施予諸眾生。現在,請妳們仔細聽著,我將為妳們解說。

  圓覺菩薩聽佛祖將要說法,為能獲得佛祖的親自教誨,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與會的諸位大眾和菩薩,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論是佛住於世的正法時期,還是佛辭世後的寂法時期,以及在佛法受淩夷的末法時期,都有一大批具備了大乘種的眾生,他們滿懷信仰佛教的秘密大圓滿覺悟的玄妙之心。想要修習佛法的人,假若住在寺院裏,就要與寺裏的同道和睦相處,大家共同修行,隨順迎合滿足成佛的因緣,做種種事相的分別和進行觀察思考。關於這一點,我已經在前面多處講過,於此就不再多說了。

  修行者如果不再有別的事情的因緣幹擾,那就應馬上去建立修行的道場,給自己訂立修行的期限,如果要訂立長期的則是一百二十天,中期的是一百天,短期的是八十天,然後即安心居道,潛心修行清凈。如果佛在世,就要按照佛的教導,生起正確的思維;如果佛已離世,則要建造施設佛像進行供養,心中時時念佛,眼看著佛像而作觀想,如果能懷有正當的憶念,一切都會同如來在世一樣。同時,還要在修行的道場中懸掛各種幡,用鮮花供養佛像,經過二十一天,頂禮膜拜十方三世諸佛,口裏念誦他們的佛號,心中求得慈悲哀憫,常做懺悔,便會在這樣的善境界裏,心中生出輕鬆安適的感覺。再過二十一天,把因為供養禮佛得到的利益,轉加到心的修行方面,約束身心,堅持念想佛的名字,由此進入寂靜境界。如果是在夏安居三個月之初,修行者應當首先奉行清凈的菩薩乘,即大乘的修行方法,心中止住聲聞小乘的妄念,不受別人的幹擾,自己安心修道。在安居日裏,修行者應該在佛像面前做這樣的誓言:我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或優婆夷中的某某,我要在菩薩乘中,修習清凈寂滅,同菩薩一樣進入清凈境界,掌握般若實相,以大圓滿覺悟為我心中的寺院,讓我的身心安居於一切眾生自性平等沒有差別的智慧之中,使涅槃的自性沒有任何牽繫,沒有任何歸屬。今天,我虔誠地嚮諸佛如來發願祈請,不依靠聲聞小乘的力量,當與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一起安居三個月,為修行菩薩乘的無上玄妙覺悟為最大因緣,而不會影響其他徒眾的獨自證得。

  善男子!這被稱為菩薩示現安居,等過了長期、中期或短期的日子,修行者就能隨心所欲獨自往來而不遇障礙。善男子!如果那些末世修菩薩行的眾生,要想求得菩薩道,進入安居期訂立長期、中期或短期的修行者,凡不是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仟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修習奢摩他止法,先要求取達到至為寂靜的境界,於是便會在心中不再生起思念的活動而進入寂靜,寂靜如果到了極其靜的程度,便會得到最後的覺悟。像這樣的極靜,會從一身擴張到一個世界,使這一世界整個都寂靜;由此推之,覺悟也是這樣,也是有了最初的覺悟,然後到全身,最後擴張到一世界。善男子!如果覺悟遍滿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要眾生中有一人生起了一個念頭,那麽這個世界都會被牽動,任何人都能知曉。由此推知,一百個一仟個世界都會是這種情況。但是,凡不是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仟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要修習三摩缽提的定法,首先應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十方菩薩,然後依靠種種方便法門,循序漸進的修行,勤苦修習三昧,廣泛發起大願,自己依然久久熏習的力量促成習慣性思維,演成種性。但是,如果是不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仟萬不要去追求。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要修習禪那,首先要攝取數種修心的法門,然後在心中生起了生、住、滅的念想,依靠這幾種念想,再分別採用不同的法門,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觀想修心,最後把所有法門全部修習完。進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裏,再進行分別觀想,數數對治,無不以觀想一一涉及,再以觀想一一體認,然後循序漸進地增進定力,直到最後,對百世界仟世界的一滴雨水,也想去認知,好像要用眼睛去看到所有的事物。但是,如果是不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仟萬不要去爭取。

  以上的觀奢摩他、觀三摩缽提、觀禪那,被稱為三觀初首方便法門。

  如果諸位眾生,遍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三種觀法,勤奮修行,精進不懈,這便是如來再現於世。如果是後出的末世中那些反應遲緩鈍根在身的眾生,他們想求取正道,而總不能得到成就,這是因為他們過去造的惡業太重,存在業障的緣故,所以才會如此。這樣的話,他們就應該經常懺悔,心中不放棄希望,先把憎惡、愛意、嫉妒、諂曲各種貪欲消滅,精進努力,立下誌嚮,求勝上心,在三種清凈觀法中,隨便選擇一種進行修習,如果一種不行,就再換一種。總之,找到合適於自己的觀法,心不放逸捨棄,堅持修行,步步深入,最後終會獲得求證。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上述教法後,為了更進一步強調他的說法,於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凈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