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譯文
《四十二章經》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漢譯佛典,譯於漢明帝至漢桓帝初年,便已體現了佛法講經說法而加以整理,撮要引俗而成的一部「編譯」佛經,予人以明快、簡潔的表達,造就出同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相應的文體。此經有多種譯本,現存主要的有五種:1、《麗藏》本,2、宋真宗註本,3、唐《寶林傳》本,4、宋六和塔本,5、明了童補註宋守遂註本。經中主要內容為早期佛教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等教義。
當時,世尊成就佛道,這般思惟:‘離開欲望,安於寂靜,是最殊勝的。安住大禪定,能降伏一切魔道。愛欲生於貪心和愚癡。禪定是智慧的資料。所以世尊,剛開始就說,離欲是最殊勝的,然才勸導,安住禪定降伏魔道。
佛言:“辭別親人,出傢修道。認識到心的本來面目,明白無為佛法。便稱之為沙門。 ” 恒常受持二百五十條戒律,修行四諦真道,精進志向,內心清凈,成就阿羅漢。
佛說,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壽命長久,震動天地。
其次是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後,靈魂往升至第十九層天,並在那層天界證得阿羅漢果。
其次是斯陀含。斯陀含者,歷經一次往生,再歷經一次返還人間,即證得阿羅漢,即證得阿羅漢果。
其次是須陀洹。須陀洹者,先後歷經七番生死後,即證得阿羅漢果。
愛欲已經斷瞭的人,就如同四肢已斷,不能再使用。
佛說:“出傢沙門,斷欲望,去掉愛念,認識到內心的源頭,明白佛法甚深道理,悟出佛法的真實本意是無為之法。內心其實並無所得,向外也無所求,心既不拘泥於真道,也不結下善惡業報的
緣。心中其實不存念頭,身體其實沒有作為,也不是在修行,也不是在證悟。不歷經諸果位,使自己進入最崇高的境界,這就稱之為道。”
佛說:“剃除胡須、頭發,成為沙門。接受佛法沙門,去除世間的資財。乞食,夠量即止。每日中午進食一餐,樹下過一宿。謹慎啊!不再多要。凡使人愚昧蒙蔽的,就是愛念和欲望。”
佛說:“什麼是眾生?因為依靠一切虛假因緣,所以稱為‘眾生’。
對眾生而言,以十類事為‘善’,以十類事為‘惡’。是哪十類事呢?身體犯的有三類,言語犯的有四類,意念犯的有三類。
身體犯的三類是:殺生、偷盜、行淫。
言語犯的四類是:兩舌、惡罵、妄語、綺語。
意念犯的三類是:嫉妒、嗔恨、愚癡。
不信三尊(佛法僧),把邪惡當成真。優婆塞履行五戒,不懈怠退失。奉行這十善事,必然得道。”
佛說:“人有眾多過錯,不知懺悔,立即停息其惡念。所以罪惡歸赴其身,如同水歸赴大海,自然累積深廣。人有罪惡,知錯改過,轉而行善。那麼罪惡日日消滅,將來遇到並獲得真道。”
佛說:“有人愚昧,把我當作不善。我以四等慈,守護救濟他們。愚昧人再次以惡行相對,我再次以善相應。福德之氣,常在這裡。而損害之氣、和沉重禍殃,反在對方。”
佛說:“有人聽說佛道,是持守大仁慈的。人以惡相對,佛門以善相應,所以故意前來罵佛。佛默然不答,並憐愍那愚癡、迷蒙、癲狂的行為。
罵聲停止後,佛問:‘若你以禮待人,人卻置之不理,那你算有禮貌嗎?’ 那人回答道:‘算啊。’ 佛說:‘你今日罵我,我置之不理。那你帶來的禍,歸在你自己身上。猶如回聲,應聲音而有;影子,隨身形而有,終是不能消失、分離。謹慎啊,不要犯惡。”
佛說:“惡人害賢人,猶如仰天吐唾沫,唾沫到不瞭天,卻落回自己身上。猶如逆風揚起塵沙,塵沙吹不到對方,卻吹回自己身上。賢德不會被毀壞,但禍害卻必然毀滅自己。”
佛說:“人修道,務必博愛。心懷憐愍,廣博施舍。教化品德是莫大的施舍。持守志向,奉行真道,福報甚大。
見人在佈施真道,旁生歡喜心,也能獲得福報。”
弟子問:“那麼,佈施的福報,不是被分掉瞭嗎?”
佛說:“好比火炬中的火。有數百千人,各持火炬來點,或拿去煮食、或拿去照明。而原本的火源,卻依然如故。福報也是這個道理。”
佛說:“以飯食施舍給一百個世俗人,不如施舍給一個善人。
以飯食施舍給一千個善人,不如施舍給一個持守五戒的人。
以飯食施舍給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施舍給一個須陀洹者。
以飯食施舍給一百萬個須陀洹者,不如施舍給一個斯陀含者。
以飯食施舍給一千萬個斯陀含,不如施舍給一個阿那含者。
以飯食施舍給一億個阿那含者,不如施舍給一個阿羅漢者。
以飯食施舍給十億個阿羅漢者,不如施舍給一個辟支佛。
以飯食施舍給一百億個辟支佛,不如供養給一尊佛。為瞭救濟眾生,求學佛法。
以飯食施舍給善人的福報最深重。
世俗人侍奉天地鬼神,不如孝敬父母二親。父母是最神聖的。
佛說:“天下有二十個難處。貧窮人,佈施難;豪強富貴人,學道難; 想掌控生命,不死難; 得見佛經難; 出生在佛世難; 忍住美色,離開欲望難; 看見好東西,不求難;有勢力,不利用難;
被人侮辱,不生氣難; 遇到事情,不起心動念難; 廣學佛法,深加鉆研難; 不輕視,未學佛法的人難; 滅除傲慢難;遇見善知識難; 看見本性,學習真道難; 對境界不動心難; 善解眾生,用方便
方法教化難; 隨即教化救度人難; 平等心對待萬物難;不說是非難。”
有位沙門問佛:“什麼因緣,能夠得知道前世命途?” 佛說:“真道是無形的,光是懂得法理,沒有什麼益處。要持守志向,履行在行為上。好比磨鏡,污垢去除瞭,明凈存留,便能照見自己。
除欲望,守住空寂,便看見真道,知道前世命途。”
佛說:“什麼是良善?隻有履行真道,才是良善。什麼是最大?志向和真道相合,是最大。 什麼是多有力量?忍辱最強健。 什麼最明亮?污垢去掉,惡行消滅,內心清凈無暇,是最明亮。未有天
地之前,就獲得瞭今日。十方所有,未嘗不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獲得一切智慧,這樣就稱之為明。”
佛說:“人心中懷愛欲,就看不見真道。好比把五色彩,投入污濁水中,盡力攪渾,眾人臨近水邊,無人能見到身影。愛念和欲望交錯,心中起瞭渾濁,所以看不見真道。若人能漸漸明白,懺悔接
近善知識。那麼污穢去除,水清澄,就能照見自己形象。
好比鍋下燃燒猛火,鍋中的水沸騰,鍋上蓋著佈。眾生臨近鍋,照自己形象,也沒人能看見。
本有三毒(貪嗔癡),在內心沸騰,又有五蓋覆蓋在外。所以人終不能看見真道。內心污垢除盡,就能知道靈魂從何處而來,死後去何方。諸佛國土和道德在何方。”
佛說:“人修道,如同拿著火炬,進入黑暗的房間中。黑暗立即滅去,光明獨存。學習真道,認識真理,那麼愚癡滅去,無不光明。”
佛說:“我用什麼心念,念道?我用什麼行為,行道? 我用什麼語言,傳道? 我心念真道,不忘片刻。”
佛說:“觀看天地,心念:‘這不是永存的’。觀看山川,心念:‘這不是永存的’。觀看萬物形象豐富多彩,心念:‘這不是永存的’。內心這般想,得道就快瞭。”
佛說:“一天要做什麼?常內心念道,履行在行為上,成就信根。這麼做福德無量。”
佛說:“好好思量下身中的四大,它們各自都有名稱,都叫‘無我’。這個身體,是我寄生的地方,它不會長久。這事就如同幻影。”
佛說:“人隨情欲,追求花名(即將凋謝的艷麗),就好比燒香。雖然眾人都聞到瞭香氣,但香熏出瞭香氣,自己卻燒掉瞭。愚昧人貪戀流逝的世間名譽,不守真道,花名的禍患,危及自己,將來要後悔。”
佛說:“財物和美色對人來說,就好比小孩貪戀刀刃上的蜜,蜜還不夠一頓飯的量,舌頭卻有被割掉的禍患。”
佛說:“人被束縛於妻子、兒女,被束縛在珍寶般的屋宅中,超過被投入牢獄、戴上腳鏈和手銬、被鐵鏈鎖起來。入獄還有釋放的時候,但對妻子、兒女的情愛欲望,即使面對虎口般的危險,也甘心情願投入。這人如同犯罪,被判無期徒刑。”
佛說:“對愛戀產生的欲望,不比對身體產生的欲望大。對身體產生的欲望,沒有比它更大的瞭。幸好世間僅有一個色欲,若有二個這般的欲望並存,普天之下,無人能修道。”
佛說:“愛欲對於人來說,如同拿著火炬,逆風而行。愚昧人不放下火炬,必有燒手的禍患。貪淫、恚怒、愚癡的毒患,在人身體中。若不早通過真道,斷除這禍患,必有危險的禍殃。猶如愚昧貪心的人,拿著火炬,(逆風而行),燒自己的手。”
當時,有天神獻玉女給佛,想試探佛的意志,觀察佛道。佛說:“包裹著眾多污穢的皮囊,要來何用?它可以欺騙世俗人,但難撼動(佛)六通。去吧,我不需要。” 天神對佛更加尊敬,因而問佛道的真意。(佛就為其解說),天神獲得瞭須陀洹果。
佛說:“修道的人,猶如漂在水中的木頭,隨流而行。如果它不碰觸左邊的岸,也不會碰觸右邊的岸;也不被人拿走,也不被鬼神遮掩;不因水流回旋而停留,也不腐爛。我保證這木頭會流入大海。人修道,不被情欲誘惑,不被一切邪惡欺騙,精進修行不懷疑。我保證這人,必定得道。”
佛告沙門:“謹慎啊!不要相信你的意念,你的意念終不可相信。謹慎啊!不要與女人身體相會,與女人身體相會,會生出禍患。等到得阿羅漢果,才能相信你的意念。”
佛告沙門:“謹慎啊!不要看女人。即使看見,也當作沒看見。謹慎啊!不要和她說話。如果要和她說話,要告誡自己的心,當在正念中:‘我是沙門,處在污濁世間中。應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觀想年老女性,如同母親;年長女性,如同姐姐;年輕女性,如同妹妹;稚幼女,如同女兒。要對她們以禮相敬。’意念中要特別認真的思惟。從頭看到腳,再看看體內。身體裡有什麼?裝的隻是污穢的體液,和不凈的種子。這樣觀想,就能解開欲念。
佛說:“人修道,遠離情欲,當如同草遇見大火。修道人見到愛欲,一定要遠離。”
佛說:“有人患上淫欲,不能自拔。他把斧頭刀刃對準陰部,準備割掉。佛對他說:‘割掉陰部,不如斷除淫心。心是引領者,心若止念,跟從者也都停息。如果邪心不止,割掉陰部又有什麼益處?片刻就死去。’ 佛說:‘世俗人見解顛倒,如同那位愚癡人。’”
有位童女與一位男子,(講好時間相會親熱),但到瞭時間,男子卻沒有來。童女自我後悔道:“欲望啊,我知道你的本來面貌。欲望的念頭,是從思想中生起的。如果我不思想你,那麼你就不會生出。” 佛走在路上,聽到這偈頌,對沙門說:“記住!這是迦葉佛的偈頌,流傳在世間。”
佛說:“人從愛欲中生出擔心,又從擔心中生出害怕。沒有瞭愛,就沒有擔心;沒有擔心,就沒有害怕。”
佛說:“人修道,如同一人與萬人戰鬥。這人身披鎧甲,操起兵器,出門準備戰鬥。這人或是怯弱敗退,或是半路退回,或是格鬥至死;或是大勝回國,升遷高位。人能牢牢把持內心,精進勇銳,不被流傳的世間癲狂愚昧語言迷惑。欲望滅去,邪惡完盡,必然獲得道果。”
有位沙門,夜裡誦經,甚是感慨萬千。他後悔自己的罪行,(自愧不如),準備退卻。佛呼喚沙門,問:“你在傢時,擅長什麼?” 沙門回答道:“常彈琴。” 佛問:“彈琴時,若緩慢撥弦會如何?” 沙門回答:“不會發出聲音。” “那麼,急切撥弦會如何?” 沙門回答:“弦被崩斷,聲音就不響瞭。” “那若是急緩適中,又會如何?” 沙門回答:“各音色適中。”
佛告沙門:“學道也是這樣。把持住心,調節適中,真道就可得到。”
佛說:“人修道,猶如煉鐵。煉到後面,污垢去掉,煉成的鐵必然好。學道漸深,內心污垢去掉。精進,就接近真道。如果心急,身體就疲勞。疲勞,意念生煩惱。煩惱,就會退卻戒律。戒律退卻,反而變成罪惡。”
佛說:“人修道,(過程)也是苦的。不修道,(狀態)也是苦的。思惟一下:人從出生到衰老,從衰老到生病,從生病到死亡,這些痛苦無量。人心煩惱,積累罪惡,所以生死輪回不息,歷經的苦難以述說。”
佛說:“人離開惡道,生成人身難。生成人身,能不成女身,生成男身難。 生成男身,能身體六根完好難。 六根完好,能生在中心國度難。 生在中心國度,能遇見並奉行佛道難。奉行佛道,能遇到得道的人難。 遇到瞭得道的人,能生在菩薩傢難。 生在菩薩傢,能對三尊起信心,值遇佛出現世間難。”
佛問沙門:“人的生命在多久之間?” 沙門回答:“在數日間。” 佛說:“你還未在佛道中。” 又問一沙門:“人的生命在多久之間?” 回答:“在吃飯間。” 佛說:“你也還未在佛道中。” 又問一沙門:“人的生命在多久之間?” 回答:“在呼吸間。” 佛說:“善哉,你可謂是在佛道中瞭。”
佛說:“弟子雖然離開我數千裡之外,若能憶念佛門戒律,必然得成道果。有人雖然在我左右,但意存邪見,最終不能得道。其實,佛法在於實踐。有人雖然靠近我,但不修行,又有什麼萬分之一的好處呢!”
佛說:“人修道猶如吃蜜,無論是蜜的中間,還是邊上,都是甜的。我的經文也是這樣,經文義理能使人快速成就,奉行的人得道。”
佛說:“人修道,能拔除愛欲的根,好比摘下懸掛著的珠子。隻要一一摘除,總會有摘盡的時候。罪惡除盡,就得道瞭。”
佛說:“沙門行道,如同牛背著負擔,行走在深泥潭中。疲憊至極,不敢左顧右盼。牛想要出離泥潭,得到歇息。沙門視情欲,當甚過那深泥潭。直心念道,就可免去一切苦。”
佛說:“我視諸位王位、侯位,如同塵土間的縫隙。視金玉珍寶,如同瓦礫。視潔白的絲緞衣服,如同破佈。視大千世界,如同一顆青果。視充盈的池水,如同抹在腳上的油。視方便的救度法門,如同寶船聚集。視無上的大乘佛法,如同夢見黃金編織的絲緞。視佛道,如同眼前的花。視禪定,如同須彌山般高大的柱子。視涅盤,如同晝夜都醒著。視顛倒正道,如同六條龍,狂亂舞動。視平等,如同一塊真地。視興衰變化之理,如同四季的樹木(春來茂盛,秋去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