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章

唐佛陀多罗译,《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在這次法會上,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用最尊貴的禮儀,即五體投地、用自己的頭頂來觸及佛的腳面,爾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乞請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祈願您為來參加法會的諸位弟子宣說如來清凈因地法的修持,以及菩薩在大乘修行中怎樣發清凈心,遠離諸種無明妄心,以使未來末世的蕓蕓眾生在追求大乘境界的修行活動中,不至於墮於不正確的見解。”文殊師利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嚮佛祖致禮,反復三次,以錶示弟子的虔誠之請。

  文殊師利菩薩禮佛啟請完畢後,這時,佛即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妳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修行法,為將來末世的一切眾生乞求大乘正道,使他們能得到正法的修持之道,沒有煩惱,沒有過失,不至於墮入不正確的邪見之中。那麽,現在妳就仔細地聽著,我將為妳們演說這一根本大法。

  文殊師利菩薩聽佛將要親自說法,覺得自己能奉承而得佛的教誨,內心充滿歡喜。十萬與會大眾頓時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說法。

  佛說道:善男子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它的名字叫做圓覺。它能流出不受汙染,不妄不變,圓寂空性的一切清凈佛性以及成佛的覺悟,它還能流出修持的最高境界——涅槃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方法——波羅蜜,併依此來教誨授受菩薩行的修持者。一切如來的本起因地,即如來生起的最初的覺悟心地,無不依靠的是圓滿遍照的清凈覺悟的相狀,這樣才是永遠斷除無明,從而成就佛果之道。

  什麽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眾生本來沒有生死,由於因緣所生萬法,所以無有無始,只因認識上的種種顛倒,就像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四方,東奔西竄,尋找出路。顛倒錶現在虛妄的執著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又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俗之境所緣的幻影妄執為自己的心相,正如有眼疾的人眼裏幻見空中有花,看見月亮有重影就認為有兩個月亮一樣。善男子!空中實際上併無花可言,這只是病人的妄心幻執而已。由於有了這種妄心幻執的認識,進而不但把迷惑的空花當作虛空的自性或本質,而且還看不出產生空花認識的錯誤根源何在。所以,若執空花為實有,則必定要輪轉於生死之中。這便是無明。善男子!這種無明沒有自己的實在自相,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或認識,就像做夢的人一樣,夢中見物以為是有,醒來時空無一物,全然沒有任何所得。又如空花是在虛空中消失的,誰也不能說出它有固定的消失之處。為什麽呢?因為它本來就空幻不實,本來就沒有生處。

  一切眾生都是處於無生之中,但他們卻妄見有生有滅,因此就輪轉於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脫。善男子!像如來那樣因地修行獲得圓滿覺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無實的認識,因而他就不會在生死中輪轉,也不會讓身心受生死輪轉的束縛。這不是因為他刻意造作施以作用而決定的,而是他本身具備的那種圓照清凈的空無自性或性質所決定的。所以,達到了覺悟的人,和虛空一樣能夠體認虛空,體認了虛空的人,就體現了空花無實之相。這是一種既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又不能用智慧來觀照,而且不管是有抑或是無都被排遣掉的境界。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稱為凈覺隨順,即主體的心和心外的客觀環境兩者都被忘掉,進入了一種虛空的境界,隨心運行而無有障礙。為什麽呢?因為虛空的性質是恆常不動的,本來就屬空寂。有情數的如來藏一心中既無生起,亦無可滅,自然也不會有知見可言;非情數的法界性則究竟虛空圓滿,遍處十方。所以它們被稱為“因地法修行”。諸位菩薩將這種修行法運用於大乘行的實踐中則發起清凈心,末世的眾生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會再墮於不正確的偏見裏了。

  世尊宣說完後,為了再強調他的上述教法,於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Pre:序分 Next:普賢菩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