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又名《凈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揉合古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的佛教論書。是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祖師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最能體現法相唯識學派的基本思想。

  第二卷 成唯識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忽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華。非實有性。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無時名滅。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去。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己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始弦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聲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語不異能詮。人天共瞭。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處界攝。亦各有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亦非理。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準前理趣。皆應遮止。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種。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無為非世共知定有。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又虛空等。為一為多。若體是一。遍一切處虛空容受色等法故。隨能合法。體應成多。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遍。若謂虛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餘無為。又色等中有虛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遍。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餘品擇滅。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準前應破。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凈。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外道餘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法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有問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粗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

  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法若無。依何假說。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前已破故。依類依實假說火等俱不成故。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類有故。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於水等。假說火等名。若謂猛等。雖非類德。而不相離。故可假說。此亦不然。人類猛等。現見亦有互相離故。類既無德。又互相離。然有於人假說火等。故知假說不依類成。依實假說。理亦不成。猛赤等德。非共有故。謂猛赤等。在火在人。其體各別。所依異故。無共假說。有過同前。若謂人火德相似故可假說者。理亦不然。說火在人。非在德故。由此假說不依實成。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應理。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謂假智詮。不得自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亦非離此有別方便。施設自相為假所依。然假智詮。必依聲起。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假說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謂增益。非實有相。聲依增益似相而轉。故不可說假必依真。是故彼難不應正理。然依識變。對遣妄執真實我法。說假似言。由此契經伽他中說。

  為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於識所變假說我法名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謂瞭境。即前六識。瞭境相粗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非謂一切。雖已略說能變三名。而未廣辯能變三相。且初能變。其相雲何。頌曰。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瞭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一切種相。應更分別。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恒取此為境故。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若爾。何故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凈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凈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又名言等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凈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於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為不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為如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凈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凈種子。由染凈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如契經說。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為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為不善等種。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凈。客塵煩惱所染污故。名為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況是無漏。有漏善心既稱雜染。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現行。性相同故。然契經說心性凈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凈。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凈。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為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諸聖教中雖說內種定有熏習。而不定說一切種子皆熏故生。寧全撥無本有種子。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為出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為因緣。此正因緣微隱難瞭。有寄粗顯勝增上緣。方便說為出世心種。依障建立種性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即立彼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獨覺種性。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即立彼為如來種性。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漏種微隱難知。故約彼障顯性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寧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立種性別。既彼聖道必無生義。說當可生亦定非理。

  然諸聖教。處處說有本有種子。皆違彼義。故唯始起。理教相違。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三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眾緣。恒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於果非恒頓生。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

  外谷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此種勢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果。令不頓絕。即名引因。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為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為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凈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零。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此識行相。所緣雲何。謂不可知執受處瞭。瞭謂瞭別。即是行相。識以瞭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為自體。同安危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此中瞭者。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瞭別用。此瞭別用。見分所攝。

  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若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或應一一能緣一切。自境如餘。餘如自故。若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虛空等。或虛空等亦是能緣。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經說。

  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心與心所同所依緣。行相相似。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想等相各別故。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此若無者。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心與心所同所依根。所緣相似。行相各別。瞭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事雖數等。而相各異。識受等體有差別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

  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緣。後三通二。謂第二分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以無用故。第三第四皆現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窮過。非即非離。唯識理成。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說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

  如是四分。或攝為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或攝為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或攝為一。體無別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如是處處說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攝心所。故識行相。即是瞭別。瞭別即是識之見分。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遍似一。誰異熟識變為此相。有義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有義若爾。諸佛菩薩。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為他方此界諸凈妙土。又諸聖者。厭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變為此土。復何所用。是故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為此界。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有義若爾。器將壞時。既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熟識變為此界。又諸異生。厭離有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預變為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與異地器。粗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為彼。亦何所益。然所變土。本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於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此土。故器世間將壞初成。雖無有情。而亦現有。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準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異故。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法種。雖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雖非所緣。而不相離。如真如性。不違唯識。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於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辯中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於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餘屍骸猶見相續。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所變身器多恒相續。變聲光等。多分暫時。隨現緣力擊發起故。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為所緣耶。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熱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為境。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為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凈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不爾。諸佛應非遍智。故有漏位。此異熟識。但緣器身及有漏種。在欲色界。具三所緣。無色界中。緣有漏種。厭離色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於理無違。彼識亦緣此色為境。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瞭知。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雲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為有。然必應許滅定有識。有情攝故。如有心時。無想等位。當知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