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 [ 詳細介紹 ]

成經年代

此經提及佛將滅時, 有一佛弟子名須跋陀(與佛入滅即涅槃之前,成為佛陀最後一個弟子者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滅時嚮眾宣說佛陀生前制很多戒, 感到煩擾,佛滅後就可解脫了。正其時,迦葉路過聽見,深感佛理有可能被人誤解, 故認為有必要招開結集法與律的全體大會, 共同審議佛所教的法與律。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會, 阿難被問何者是小小戒,正好對應此經的第六誦第三節。
本經的最原始部分是在第一次結集時已誦出, 但分析巴利語結構,部分是半摩揭陀語, 故少部分的句子是後世才加入的。這跟巴利經是以口誦記憶,至佛滅四百年才在錫蘭的阿魯維哈羅Aluvihāra石窟被書寫記錄下來相關。

譯本

相傳在曇無讖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讖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三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為《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於曇無讖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併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嘆、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為“南本涅槃”,而以原曇無讖所譯為“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併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於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為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產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主要內容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還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復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歴史背景。

主要影響

此經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傳,傳入中國後,影響卻甚大。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對。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傳至建康,經中也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被稱為“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眾,成為中國最初的涅槃師。其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從此道生、慧觀併為涅槃學派中兩大繫。此後南北方均陸續出現不少涅槃師,盛行講習,競作註疏。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百濟,併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於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為中國僧尼素食之先河。由於此經提到半字、滿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之說出。首先慧觀立二教(頓教、漸教)五時(三乘別教、三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以《涅槃經》為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凈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余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眾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臺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為“第五時教”和“圓教”。由於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

註疏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摩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諦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遊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三德指歸》20卷;清凈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