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品第十一

《維摩詰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凈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為「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這時候,佛祖在毗耶離城庵羅樹園中演說正法。園林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而且處處顯得更莊嚴更美麗,整個法會場所籠罩在金色之中。

  阿難便請教佛祖:“世尊,因為什麼緣故,這些園林一下子開闊瞭,處處都有一片金色?怎麼會有這樣的吉瑞景象呢?”佛祖答道:“阿難!維摩詰居士及文殊師利,還有那些恭敬環繞他們聽說法的會中大眾,將要起心來我這裡瞭。所以先顯示這些瑞象哩。”

  這時候,維摩詰便對文殊師利說,可以先去拜謁佛祖,與在場的諸菩薩眾頂禮供養世尊。文殊師利說:“好呀!走吧!這正是合適的時候哩。”維摩詰於是憑藉他的神力,輕輕將諸菩薩及佛之弟子等大眾,連同他們的師子寶座置於右掌上,然後便前往佛祖所在的庵羅樹園。到瞭那地方,又將他們放到地上。向佛祖俯身致禮,以頭面觸佛足面,再右行而繞佛七匝,凝心合掌,退立一邊。所有的佛之弟子、大梵天王、帝釋天等,也都起身離座,以頭面觸佛足面深加禮敬,然後也退立一邊。於是佛世尊依慣常的儀禮對諸菩薩大眾一一宣慰,讓他們各自就座。

  所有大眾按如來吩咐坐定之後,佛祖便問舍利佛:“你看見瞭菩薩大土維摩詰所行的神力瞭嗎?”舍利佛答:“是的,看見瞭。”又問:“你有什麼感想?”舍利佛答道;“世尊,我看見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呢。簡直不是我能預想的,也不是我所能測度的哩。”

  這時候,阿難便告訴佛祖:“世尊,我聞見瞭往昔從未有過的芳香哩。這是什麼香呢?”佛祖便對阿難說:“這香是從這些菩薩身上的毛孔中散發出來的芳香啊!”於是舍利佛便對阿難說:“我們的身上的毛孔中也有香味溢出哩。”阿難問:“這香從何而來呢?”舍利佛答道:“維摩詰以其神力往眾香國乞得香積佛用齋的剩飯。凡在維摩詰居室得食此飯的,一身毛孔都會散發這種香味。”阿難便轉而問維摩詰:‘這香味能維持多長時間?”維摩詰居士答道;“直到這飯給消化完為止。”又問:“多長時間這飯才能消化完?”答到:“這香飯的力量能持續七天哩,這之後便肖化完瞭。還有,阿難,若聲聞小乘修習者未得阿羅漢果,那他隻須食用這香飯,便入正位而得正果瞭。然後,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食此香飯的人本來已得阿羅漢果,那麼,他的心則得瞭解脫。然後,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有未發心求大乘的人食此香飯,直到他起意求無上菩提道心,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發心求大乘道的人食此香飯,那他直到得瞭諸法不生不滅的無生忍認識,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經得無生法忍的人食此香飯,那他便會到僅差一生而候補佛位的階次,這之後,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這香積佛的齋飯於是便能滅除—切煩惱眾毒,然後才消失其能力。”

  阿難對佛說:“世尊,真正前所未有哩。這香飯有能力完成眾生向道修佛的事業喲。”佛祖便說:“確實是這樣的,是這樣的,阿難,好多東西都能有助於向道修佛的事業。如象佛國凈土,有大光明能起這作用;又如象諸菩薩以示現神跡而作修佛事業;又如象諸佛如來以化身教誨眾生而作修佛的事業;又有以菩提樹之覺悟相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佛祖之衣物臥具等引人敬信之心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飯食供養眾生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園林臺觀的妙好等莊嚴相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顯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之果報身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佛之光明身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虛空無相的法身而作修佛的事業。眾生應該以這些作為因緣,循此而進入佛教的律儀。

  “另外,也還有以夢境、幻人、虛影、空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陽焰等作為譬喻而成就修佛事業的;又有以音聲、語言、文字作為表達而成就修佛事業的;又有以清凈佛土、寂寥境界;無言說顯示、無思想觀念、無行為造作等從反面成就修佛事業的。所有這些方式,阿難呀,都是諸佛如來的表現,都是或積極或消極的手段。這一切所作所為,全都是在成就修佛的事業。

  “阿難,正因為有天魔、死魔、欲魔、煩惱魔四種,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煩惱門在擾亂折磨眾生,諸佛如來才因勢教化,以上面這些方式來成就眾生修佛事業。這也就叫做入一切諸佛的法門。凡修習菩薩進入此法門的,如果看見瞭任何清凈妙好的佛土卻不因此喜不自勝,不貪著,不自傲;如果看見瞭任何污穢不凈的國土,也不因此憂愁煩惱,無障礙,也不氣餒;而隻是對於十方世界諸佛生出清凈心意,歡喜恭敬的情感前所未有。心中明白:諸佛如來從根本上說功德是平等無別的,僅僅為瞭教化不同的眾生,才向我們顯現瞭染穢清凈各不相同的國土。阿難,你看那諸佛的國土可以有許許多多,但若看虛空呢?廣漠無邊,無法分別,唯有一種境界。以這種方式來觀看佛的色身,可以分辯出無限多的形色來,但若從無礙智慧上著眼,隻有無可分辯的唯一性瞭。

  “阿難,諸佛如來可以有種種差異性,表現在色身、威儀、種性等方面;表現在持戒、修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法身差別方面;表現在十力、四無所謂、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差別方面;表現在大慈大悲、行住坐臥的風范、住世壽命、說法教化而成就眾生的方式、清凈佛國的形象差別、所具佛法的差別等等。但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平等的唯一性,這叫三藐三佛陀,亦即正遍知;也叫多陀阿伽度,即如來,也叫佛陀,亦即覺悟。

  “阿難,如果我詳盡地解說這三個詞的涵義,你的壽命那拍有一劫那麼長,恐怕也聽不完哩。即使三千大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與阿難一樣最能多聞博識,並且有憶念總持,絕無忘失的能力,壽命也有一大劫那麼長,恐怕仍然不能聽完這三個詞的涵義哩。阿難啊,正如前面所說的,諸佛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邊際和極限的,也是任何智慧辯才不能測度窮盡的。”

  阿難答道:“世尊,從今以後,我絕不敢自以為多聞第一瞭。”佛祖對阿難說:“也不要因此便生出妄自菲薄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說?我說的是:你在聲聞大眾中最為多聞博識,並不是說在菩薩大眾中。姑且說到這裡。阿難,有智慧的人,不要以有限度的眼光去衡量渚菩薩。任何大海深淵尚可測量,唯菩薩的禪定、智慧、總持佛法能力、不可抵禦的辯才等等功德,卻是不能測度的。阿難,你們舍置一邊未加踐行的菩薩道作為。維摩詰藉其神通力一下子便顯示出來瞭,但對於一切聲聞和獨覺之小乘人來說,這是那怕在百千劫中,盡其所能也無法完成的呀!”

  這時候,所有從眾香國來此婆娑世界的菩薩便向佛祖合掌問訊說:“世尊呀,我們乍見此國土時,曾有輕賤的意思,現在倒有些後悔自責瞭,不再認為此土低劣瞭哩。為什麼呢?諸佛如來的方便示教之力本來不可思議,為瞭度化眾生,各各隨眾生的根器機緣而顯示不同的佛土。盡管如此,世尊,但願您能多少給我們賜教,讓我們奉些微佛法回到眾香園國土時,也能常念此土如來吧。”

  佛祖於是告訴這些菩薩說:“你們應該修習有盡法門和無盡法門二者。什麼是有盡?指的是有為法。什麼是無盡?指的是無為法。如果是修菩薩道的行者,則應放棄斷絕有為法,同時又不拘泥貪著於無為法,這叫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什麼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呢?就是不背離大慈,不舍棄大悲,深刻發動追求無上道的願心並時刻不忘求一切智;教誨化導眾生,永無厭倦的情緒;經常記持實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的菩薩爭取眾生的四攝之法;為護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軀失命;廣泛地培植善行的根苗,永無厭足;常懷行善度生的弘大志願,並不失時機地將功德回向眾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佛法;誨人不倦地施與佛法;殷勤不倦地供養諸佛;有意投入生死輪回而無所畏懼;對於世間的榮辱泰然處之,無憂無喜;對於未入佛道的人不加輕視;對於修學佛道的人敬之若佛;對於墮煩惱中受苦無量的眾生,盡力啟發他們的正確知見;不以出傢離欲的快樂為珍貴;對自己的法樂不耽迷,對他人的法樂能隨喜;在禪定中不貪禪悅,能思念眾生處地獄之苦;住生死世間,能思念修道園林的寂靜;遇見有人前來求施舍,能視之若良師益友;一切身、命、傢、國均能舍棄,唯於一切智悉心守護;見有人毀犯禁戒,便生救護之心;以六度波羅蜜為如來法身的父母;以三十七道品之法為妻兒手足;促進增長善根,永無邊際界限;以一切佛國的美好事物,裝飾成就自己追求的凈土;以佛法作無限的施舍,最終得如來具有的大人相和隨形好;斷除一切惡行,得身口意三業清凈;為眾生的緣故住生死無數的大劫中,始終勇猛無畏;聽說佛有無量功德,立志追求永無倦意;以智慧之劍,斬破煩惱之賊;出入於五蘊、十八界、十二入所成的生死輪回,擔負著眾生離苦,使得解脫的義務;勇猛奮鬥,摧伏一切魔障;常修無念,以無相智慧為目標;雖然少欲知足,但不至於放棄瞭對世間的關懷;雖然保持超然出世的風范,但仍能隨隨順世俗;能行神通,目的在啟發眾生智慧;具有聽聞即不忘失的念總持能力,善於依據眾生不同的悟性根器而斷除他們的疑惑;以能說善辯的才能,演論佛法沒有滯礙;行清凈無染的十善道,得為人與天的福報;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開辟通往梵天的道路;勸請如來說法,隨聞法而喜並作稱贊,得果報而自己也有佛的音聲;由修身口意三種善業而具有佛的威德儀相;由深修善好功德,所作所為便高尚而美好;以大乘佛教的原則,成就行菩薩道的比丘;心中常警惕不失,所以不會漏過任何修善的可能性。能夠實踐以上的宏法利生的行為,就稱作菩薩不盡(棄)有為。

  “什麼又叫菩薩不住無為呢?是說菩薩修學空解脫門,而亦執著於空法,以空法為空,所以稱不證空;修學無相無著的法門,但不執著於無相與無作,所以稱不證無相無作;修學諸法緣會而有,本無生起,但也不執著無起;觀照諸行無常,但仍然修善不斷;觀照世間一切眾生痛苦,卻並不厭惡生死世間;觀照諸法無我,卻仍然悉心教誨眾生,沒有厭倦;艦照涅磐寂滅,卻不肯安住寂滅;觀照離欲貪,離煩惱,離諸法性空,卻不遠離修身心兩方面的善行;觀照諸法不去不來,故無所歸,但卻一心以善法為歸趣;觀照一切法不生不滅,但卻在世間生滅中承當宏法利生的責任;觀照如來出世法無漏清凈,卻並不斷絕對世間諸有漏行為的引導;觀照法性無業故沒有修行,但仍以佛法指導眾生行業;觀照一切諸法本性空無,仍然不肯放棄救助眾生的大悲之心;觀照由無為法而取證涅磐的道理,但不象小乘那樣,由無生滅入證涅磐;觀照諸法本來虛幻,無堅牢可言,無人我可言、無主體可言、無表相可言,但隻要度盡一切眾生的本願未獲滿足,菩薩便不會放棄對福德、禪定和智慧的修習。能修習以上這些法門,便稱作菩薩不住於無為。

  “由菩薩具有福德,所以並非滯留於無為境界;由菩薩具有智慧,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對於眾生懷大慈悲,所以並未滯留於無為境界;由為瞭滿足本願,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為瞭采集法藥療治三毒,所以並未滯留於無為境界;由為瞭隨眾生病而施法藥,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知道眾生有病患,所以並未滯留於無為境界;由為瞭滅除病生病患,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

  “諸位有德君子,菩薩因為修持這些法門,不放棄有為法世間,又不滯留於無為境界,這便叫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也應當修持這種法門啊!”

  這時候,所有在場眾香國菩薩聽佛祖這樣說法,都極為欣喜,便以種種妙好的鮮花,種種的色彩,種種的芳香,遍撒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此處所說的佛法,供養所有法會上的菩薩大眾。然後俯身致禮,以頭面觸佛足面,稱頌贊嘆前所未有,都說:“唯釋迦牟尼佛,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導化眾生。”這些話才說完,眾香國來的菩薩便都消失瞭,回到他們自己的香積佛土去瞭。